本土影視團隊“講述”哈爾濱百年氣韻
從校園青春到武俠實驗片到征兵宣傳片,小人物凸顯大時代,講好哈爾濱故事——
本土影視團隊“講述”哈爾濱百年氣韻
道外巴洛克宣傳短片獲得香港紫荊花國際電影節提名
《氣貫中西·中華巴洛克》入圍第二屆香港紫荊花國際電影節公示信息還有不到一個月,第二屆中國香港紫荊花國際電影節就要開幕了。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老師徐龍稷作為導演帶領團隊拍攝的道外區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旅游形象宣傳片《氣貫中西·中華巴洛克》成功入圍電影節短片競技單元。在這部5分鐘的視頻中,創作團隊以一個少女在松光電影院觀影為引子,在膠片的滾動中,少女穿梭在哈爾濱的舊日時光中。正如短片中寫道:這里是哈爾濱的時光影院,放映著城市的百年氣韻。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香港紫荊花國際電影節的主題,同樣,這也是徐龍稷導演團隊的心聲。“我們要運用電影短片的形式,講好哈爾濱故事,傳播好哈爾濱聲音,把哈爾濱百年文脈用唯美的方式展示給世人。”
徐龍稷說,不管最終能不能獲得最佳短片,能在全國眾多作品中入圍,就是一種榮譽。
道外巴洛克5分鐘短片,300個演員參與創作
拍攝道外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徐龍稷和他的拍攝團隊不是第一個,卻是最用心的一個。
“這部5分鐘短片拍攝于夏天,前后一共動用了300個演員。”徐龍稷說,我們這部片子時間和空間跨越比較大、除了年代戲以外還要在夏天拍攝冬景。“之所以投入如此多人力物力,甚至不計成本,目的就是為了拍出有質感、有靈魂的中華巴洛克。”徐龍稷說,“拍攝之前的策劃階段,我們團隊走了無數遍巴洛克街區,從各個角度觀察它的光影變化,甚至最小胡同的名字都清清楚楚記得。它既有傳統美食,又有傳統中醫,還有名人故居,如果一個街區一個街區拍,或者一個品類一個品類拍,最后呈現出來的效果比較散,就難免落于俗套。最后我和我的團隊決定以一個人物為主線,以人物在景區內拍攝為呈現形式,以快門為線索,讓主人公帶領觀眾在各個不同時代和場景中穿越,從而完成一個串聯的過程。”
《氣貫中西·中華巴洛克》拍攝現場↑
在任何劇組拍攝之前,前期的籌備階段都是至關重要的。“以《氣貫中西·中華巴洛克》這個片子來說,在這個5分鐘的短片里面,我們設計了200個左右的分鏡頭。”徐龍稷說,制作分鏡頭腳本時,要細致到每一幀每一秒都要提前設計好。包括這場戲里面涉及到的鏡頭調度,每場戲需要配合什么樣的燈光、道具、服裝、演員調度。
拿演員來說,這個片子里面出鏡的300多個演員中,既有普通的群演,也有特型演員。可能在這個片子最后的呈現中只有一個2秒街舞的鏡頭,但這里面會有幾十個演員出鏡。“當時拍攝時間是5月末,臨近6月份,我們為了拍攝雪景的鏡頭,在巴洛克景區內用了三噸硫酸鎂,人工打造還原了雪景中的巴洛克。”徐龍稷說,為了去還原、去表現老哈爾濱的韻味,又在現場制作、搭建了很多復古造型的場景。
“這部影片的拍攝時間只有三天的時間,為了節省預算所以通告單里卡的時間節點非常緊湊,團隊每天的工作時長就達到了20小時。”徐龍稷說,這一個小時拍什么,下一個小時拍什么,中間轉場的時間也要估算好,轉場的時間還包括設備的裝車、卸車等等,都是一環扣一環的。如果上一組鏡頭拍慢了,就勢必會影響下一組的拍攝進度。如果白天的戲拍慢了,天黑了,那就只能等到下一天再補拍。“每一個導演都有自己的情懷,想把自己的追求、想法以精致的影像呈現出來。”徐龍稷說,“我在工作中會盡量揉進一些我的想法,即便是拍宣傳片,我們也通常會賦予一個主線、一個靈魂,使整個片子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既讓委托單位滿意,又能讓廣大受眾喜愛。”
《氣貫中西·中華巴洛克》經過緊張的后期制作推出后,獲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好評。在獲得香港紫荊花國際電影節提名之前,這部片子就獲得了旅游類國內宣傳片的最高獎項——第十五屆中國旅游電視周最佳宣傳片獎。“許多業內的同行都說,拍得太好了,還以為是北上廣那些頂級制作團隊拍攝出來的作品。”
徐龍稷說,很驕傲作為哈爾濱本土拍攝團隊能制作出屬于我們龍江人的高質量作品,也向業內展示了屬于我們哈爾濱的魅力。
深挖本地特色,專業流程拍攝精良作品
徐龍稷是哈爾濱本土培養出來的高層次影視人才,他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在臺灣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系交換學習,2015年攻讀完碩士后留校任教,也正是從他們那個時代開始,大批專業影視人才涌入哈爾濱、全省,甚至全國各大媒體,并成長為如今各大媒體、影視行業的中堅力量。
作為導演,徐龍稷積累的經驗是從拍攝畢業季短片開始的。“因為這類短片更青春一些,也是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拍攝起來也更容易引起別人的共鳴。”徐龍稷說,在研究生期間,拍攝的微電影《偷不走》獲得大學生國際電影節一等獎。對于初涉電影拍攝的團隊來說,這無疑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和自信。此后,從哈師大畢業季短片《青春不散場》到微電影《江湖幻影》等等,實踐了偏先鋒類等各種形式,也在第三屆西北國際微電影節中斬獲了最佳創意獎。
在徐龍稷的工作室內,拍攝團隊是按照一線影視工業流程操作的,包含制片組、美術組、攝影組、燈光組、服裝組、剪輯、調色等等,各個部門分工明確、環環相扣。
2017年,徐龍稷在杭州與當地影視一線拍攝團隊工作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讓他對國內一線影視工業流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并迅速成長起來。“我學到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影視制作工業流程,并決定把這種模式帶回哈爾濱。”
徐龍稷說,影視制作工業流程的目的就是讓各個拍攝環節職業化、專業化。最早拍片的時候,徐龍稷身兼數職,既是編劇、導演、制片,又是攝影、剪輯,如今,團隊逐漸成長起來,徐龍稷只集中管理最核心的內容,把任務分配到具體個人,既提高了效率,更能讓團隊內的每個成員都能得到最優的成長。
“經過短短幾年的實踐與磨練,我們本土的專業劇組人才就培養出來了。”徐龍稷說,“我目前最大的成就和資本不是拍了多少片,而是我培養起來的核心團隊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小人物凸顯大時代,講好哈爾濱故事
一個好的影視作品一定要會講故事,以小事件、小人物為切口,通過講故事來體現一個地域甚至整個國家的時代風貌。徐龍稷拍攝團隊就秉承著這樣的拍攝原則,打磨每一部片子的精神內核,講好每一個家鄉故事。
2021年,徐龍稷拍攝的微電影《涼夏未央》獲得第九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鄉村振興單元最佳作品”。這個電影節是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是微電影行業的最高獎項。“這部片子在五常拍攝,它實際上是哈爾濱市水利局宣傳河湖治理的一個片子,我們通過年輕大學生回鄉當村官、創業,與老一代人之間的矛盾、碰撞,在治理江河的過程中,對家鄉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利用。”徐龍稷說,“這樣就把主旋律的內容通過貼近百姓、人性化的東西表現出來,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的片子很多,還有團隊拍攝的廉潔文化微電影《風箏》,獲得由黑龍江省政法委、黑龍江省文聯舉辦的全省微電影作品最佳作品,并同時在省紀委監委網站、省教育廳網站、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展播,同時報送參加全國評比。”
征兵宣傳片《明日英雄》↑
2019年,徐龍稷為黑龍江省軍區拍攝了一部征兵宣傳片《明日英雄》,在全國各省保送的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最后被選為2019年中央軍委全國征兵宣傳片。“之所以選中我們,是我們的策劃方案打動了評選方。”徐龍稷說,“我和策劃撰稿裴佳興老師反復推敲片子的精神內核,最終確定通過四個不同人物,四條線索,反映時代主旋律。1分鐘的片子,改了100多稿才最終定稿。那年片子完成后,上線第一天就沖上微博熱搜,累計點擊超過2個億,在中央電視臺全部頻道多時段循環播放,全國省級衛視、市縣電視臺、全國影院循環播放。”
眼下,徐龍稷與團隊正在抓緊制作雞東縣文旅片。“拍攝會分成3個單元,一個是綜合片,一個是文旅片,最后一個也是最出彩的就是形象宣傳片。”徐龍稷說,“這個片子劇組成員龐大。我也特別重視這次拍攝,不僅因為它的拍攝體量很大,還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精神。它僅僅是中國邊境線上的一個小縣城,但是卻非常有獨特的鄉土特點。就是這里的老百姓特別喜歡文藝。每年夏天,縣廣場上文藝匯演一開始,群眾就會自發的來觀看,這個縣城的文藝會員的觀眾甚至能超過萬人。我在這次的影片中,會通過四個四五十歲的中年大叔組成的小樂隊‘邊城兄弟’為線索,來表現縣城愛樂的熱情。”
足夠優秀才能文化自信,東北文藝復興正當時
今年,徐龍稷作為第25屆黑龍江省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在全省進行巡講。“我演講的主題是影視傳播和文化自信。”徐龍稷說,“文化自信怎么在影視作品中體現呢?是讓看過的人都能發自肺腑地認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傳統,都是最優秀的。這就要求我們影視創作者創作出被大部分人認可的電影符號,比如一看見瓷器就想到中國,一看到成龍就想到中國功夫。”作為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徐龍稷和團隊正在努力創作越來越多、能夠真正代表本土的電影符號。
目前,哈爾濱短視頻作品拍攝比較好的團隊不少,但是達到影視劇組專業化流程級別的制作團隊很少。做這個行業,必須具有匠人精神,對作品精雕細琢。“東北的文化和藝術其實是繁榮過的,龍江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培養了一批批藝術人才。”徐龍稷說,“哈爾濱這座城市之所以叫音樂之城,是因為音樂是根植在每個人的內心的,因為它是一代傳承到下一代的。但是現在看各種文學作品,代表東北的往往是經濟落后,大金鏈子小燒烤,這些符號都不能代表東北,更不能代表哈爾濱。我們需要深度挖掘哈爾濱的文脈和文化氣息,那些才是代表哈爾濱的精神內核。而在未來幾年,這也是我們要做的重心工作。我希望在影視創作上有越來越多的人才涌現出來,真的實現‘東北文藝復興’。”
哈爾濱日報記者 萬佳/文 照片及視頻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