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權威及時的哈爾濱綜合新聞
搜索

中國·哈爾濱

Harbin · China
安裝冰城+客戶端
關注哈爾濱新聞網

江灣馬鈴薯打開增收路,通河縣科技助農“慧”種田

來源:冰城 + 客戶端    2023/09/03

冰城九月,大田莊稼尚未開鐮,通河縣祥順鎮的萬畝江灣地提前迎來收獲季,隨著拖拉機轟鳴駛過,圓滾滾的土豆瞬間堆起“小山”,在“江灣課題組”的助力下,一幅科技助農壯美豐收圖景徐徐展開。

江灣馬鈴薯 打開增收路

抓起一個比拳頭還大的土豆掂了掂,村民徐鳳海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片地已經連淹好幾年了,以后咱再也不怕了。”講起這些年與洪水“打游擊”的經歷,徐鳳海深有感觸。最開始,大家都在江灣地種水稻,后來又改種抗澇性較強的玉米,但怎么都不行,只要趕上漲水,就前功盡棄。

今年,鄉親們接受了通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灣課題組”的指導,開始種植馬鈴薯,搶在汛期來臨前就能完成收獲。南六方村黨支部書記于飛介紹,其實,這片地里的土豆早就成熟了,大伙看沒漲水,天氣又很好,就將收獲期推遲了一個月。這樣,每畝地又能多收幾百斤,今年畝產能達到四五千斤,收益在3000元以上。

“慧”種田取得成功,看得鄉親們眼熱,大伙都找到村黨支部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社“一起干”。于飛全都答應下來,他說:“今年播種和收獲的農機都是借來的,明年咱得自己買一套新的。這幾天,合作社正在與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商討,籌劃著明年引進新品種,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

目前,通河縣已建立了兩個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一個在祥順鎮、一個在清河鎮。江灣地選擇適宜種植的“短平快”農作物,搶在漲水前收獲,實現穩糧增收目標。

調優種植結構 推行農業“三減”

鐵牛飛馳、土豆離田、秸稈還田……完成收獲后,通河縣肥沃的江灣地將重新歸于沉寂,開始新一輪休養生息。

通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工作人員魏沖告訴記者,連年過水給江灣地帶來了豐富的有機質,加速秸稈腐化培肥地力,這片地甚至不用施肥。這里的土壤已經沙化,正是馬鈴薯喜歡的沙土地,透通性好、土溫高是江灣地馬鈴薯奪得高產的關鍵。

調優了種植結構后,通河江灣地的農業“三減”效果顯著。馬鈴薯種植不施除草劑、殺蟲劑和殺菌劑,綠色種植的優質馬鈴薯贏得了市場認可,賣出了溢價,獲得了更高附加值。

昔日洪泛地,今朝“聚寶盆”。在通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示范引領下,鄉親們轉變思路,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邁上農業綠色發展之路。

插上科技“翅膀” 增收有保障

通河縣共有23萬畝農田位于江灣地,橫跨4個鄉鎮,以往只是種植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主糧”作物,憑借土質肥沃,糧食畝產量經常會躥高,只是難以擺脫“看天吃飯”的命運。自從成立了“江灣課題組”,農業插上了科技“翅膀”,鄉親們“慧”種田的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增產增收有了強大保障。

通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減災保產江灣課題組之時,正值江灣地接連三年遭遇洪水,鄉親們處于“風險焦慮和棄之可惜”的思量中。

經過論證、實踐的減災保產種植技術送到農家,及時解決了大伙兒的顧慮,迎接“江灣課題組”專家的是鄉親們渴求豐收的目光,農技專家“駐”進江灣地,與大伙兒并肩勞動,從春種到收獲全程參與,隨時提供技術指導,有效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熱情。

“轉變農民的傳統種植觀念挺不容易的,推廣一種新的作物往往需要幾年時間,但江灣地的種植推廣卻進展迅速,這是因為鄉親們相信‘江灣課題組’,相信科技種田能實現增產增收。”魏沖說,今年的豐收成果不錯,這種模式明年將繼續推廣,種植面積預計增加到10萬畝,讓新農技走進更多農家,讓科技種田惠及更多鄉親,造福于民。

徐研 張進 哈爾濱日報記者 羅彥坤

編輯: 王宛秋
關于我們 廣告報價 招聘信息 服務聲明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哈爾濱新聞網 黑ICP010010-2 舉報電話:13351786919 舉報郵箱:harbinnews@126.com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2312017000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0833008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黑字第00307號 公安備案號:23010202010048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